雖是初冬時節,但禹州北部的具茨山麓一改往年的滿目枯黃,一片片翠綠格外醒目,一株株冬青樹迎風挺立,展示出勃勃生機。隨著對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和宜鑫建材、國泰建材、平和建材等一批骨干企業的綠色礦山創建,一座座礦山告別滿目瘡痍穿上“綠裝”,昔日臟亂差的礦區綠意盎然。
近日,在禹州市召開的河南省“三山”整治執法監管暨“磐石”行動問題整改推進會上,與會的省自然資源廳領導及全省自然資源系統代表在礦山現場觀摩后,對禹州市通過開展露天礦山整治、綠色礦山建設及廢棄礦山治理等“三山”整治后,發生的石灰巖礦山“脫胎換骨”般的變化給予了充分肯定。

國泰建材一角
“2019年以來,禹州市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2.96萬畝,累計植樹344萬余棵。隨著一座座露天礦山穿上綠裝,過去不堪入目的礦區正在成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大美禹州盡收眼底。”禹州市委書記黃河感觸頗深地說。
01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沿著具茨山腳下的S325省道一路向西,依次是禹州北部山區的無梁、淺井和萇莊這三個建材重點鄉鎮。放眼望去,山坡上郁郁蔥蔥,層林盡染,一座座現代化的礦區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

而在前些年,這里還是一個塵土飛揚、寸草難覓的不毛之地。據了解,由于歷史局限和“重開發輕保護”,當地的小石料廠星羅棋布、遍地開花,僅禹州市北部山區的小石料廠就達百余家,不僅浪費了資源,污染了環境,還破壞了山體。尤其是礦山開采后遺留下來的一個個廢棄小礦坑,猶如一道道瘡疤格外刺眼。
誰曾想到,短短幾年間,隨著礦山企業由過去生態環境的破壞者完美蛻變為生態環境的守護者和再造者后,禹州的北部山區就翻身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宜鑫建材有限公司礦山修復現狀圖
中國礦業報記者走進位于淺井鎮馬溝村的宜鑫建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礦山臺階上種植的刺柏和松樹,以及邊坡上種植的爬山虎和葛根,一個干凈、綠色、舒適的礦區徹底顛覆了人們對灰巖礦山的印象。作為國家級綠色礦山,宜鑫建材礦區周邊原來的廢棄礦山也被他們修復的郁郁蔥蔥、綠意盎然。

宜鑫建材有限公司礦山修復現狀圖
而位于淺井鎮淺井村的國泰建材和扒村村的和平和建材,也結合綠色礦山創建,在礦區生態修復方面也做足了功課。通往礦區的公路兩側幾百米的廢棄礦山被他們修復的煥然一新,礦區內綠樹成蔭,芳草萋萋。
“這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淺井鎮的所有礦山企業加強了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和周邊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每家礦山企業用于生態修復的資金投入都高達千萬元,昔日寸草不生、滿目瘡痍的礦區正在變成美麗的景區。”淺井鎮黨委書記王高偉說。
這一切喜人的變化緣于禹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決策和積極引導。近年來,禹州市委市政府把綠色成為最美的底色,高站位謀劃、高標準實施露天礦山改造提升工程,在引導企業規范開采行為、建設綠色礦山同時,強力推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禹州市明確規定,“生態治理先于生產,優于生產,快于生產”,堅持“宜建則建,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原則,按照“區內修復、區外補償”模式,以順勢整治、自然修復為主,分階段推進,對露天礦山應修復區域和廢棄礦坑(點)實施高標準修復,確保還清生態修復歷史欠賬,高標準完成礦區生態修復及揚塵防治等綜合治理任務,最終達到“一眼凈、一眼綠”標準。與此同時,他們還按照“一個礦區設立一個主體企業,由主體企業對區域內小型石料廠進行整合,并對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原則,要求在產企業對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進行全面的生態修復。
“在采礦以前,由于干旱少雨,北部山區多是荒草坡地,鮮有樹林。小礦開起來后,生態保護意識不強,私挖亂采嚴重,造成山體千瘡百孔,裸露的巖石不僅不長草,還極易形成泥石流。”在平和建材上班的一位村民說,這幾年通過對廢棄礦山進行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后,昔日僅長草的荒山坡現在變成了樹林,比未開礦之前的生態環境還要好。


截至目前,禹州市的礦山企業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2.96萬畝,植樹344萬余棵。其中,修復廢棄礦坑(點)187個,修復面積0.62萬畝,植樹70余萬棵;持證礦山完成證內修復面積1.19萬畝,植樹148萬余棵;礦區邊界外延500米范圍區域修復面積1.14萬畝,回填及覆土294萬立方米,植樹125萬余棵。目前,有4家企業通過綠色礦山驗收,其中2家企業進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
02提高站位 轉型升級
安全環保智能的生產線、可容納數萬噸的料倉、寬敞明亮的中控室……這些是禹州市新型建材公司的“標配”,也是該市建材企業轉型升級的“標簽”。
禹州市宜鑫建材作為轉型升級先行者,也是轉型升級的最大受益者。該公司早在3年前就在禹州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把原先幾個礦山合并在一起,建設起了年產1000萬噸的大型環保生產線,并引進央企葛洲壩易普力集團進行運營,僅2019年就上繳稅金3.2億元,成為當地的明星企業。

礦山修復后的場景
“禹州市素有‘夏都’‘鈞都’‘藥都’之稱,礦產資源豐富,石灰巖礦產資源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對支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河南省中部地區重要的建材基地。”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關曉東介紹,以前由于綠色發展意識不強,集約化規?;_發程度差,礦山數量多、產能低,采富棄貧、采易棄難現象比較突出,造成資源浪費并帶來生態環境方面的巨大壓力。
“石灰石是我們的優勢資源,決不能犧牲資源換取一時的發展,讓優勢資源成為綠色發展的短板!”近年來,禹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確立“轉型為重、生態優先、民生至上”發展導向,審時度勢、痛定思痛,針對石灰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進行查弊糾錯,深入開展露天礦山整治、綠色礦山建設及廢棄礦山治理,推動石灰巖礦山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礦山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平和建材有限公司礦山修復后現狀圖
平和建材以打造綠色礦山為目標,以礦山為基地,以復綠為手段,以生態為目標,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把原來開采形成的高陡邊坡和殘留山體整體放緩或削平,以保證景觀區內的整體美化效果。截至目前,平和建材累計投入綠色礦山建設資金2000萬元,對辦公區周邊空地,按照場景模式進行布局和打造,播散草籽1.5萬平方米,種植紅葉石楠球、牡丹、迎春、爬山虎、海棠、冬青等1.5萬棵。對礦山采區的原有亂采邊坡臺階依據綠色礦山建設方案進行整治,完成土石方平整工程約30萬立方米,基本完成礦區臺階的危巖清理和臺階整形。
隨著綜合整治工作的深入推進,禹州市國泰建材、鑫利祥建材、鑫強建材等一批砂石骨料龍頭企業也積極行動,一條條現代化環?;纳a線應運而生。
通過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修復,現在禹州的礦山布局日趨合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率明顯提升,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礦區及周邊自然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礦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僅2019年,宜鑫建材就上繳稅收3億多元,成為禹州市的利稅大戶,有力支持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03優化布局 規范發展
要把“兩山論”落到實處,必須從改變“小散亂”入手,徹底關停小型礦山,培育發展大型骨干企業。為了從源頭上控制礦山數量,實現綠色發展,禹州市以壯士斷腕的魄力,科學規劃,果斷施策,按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強力整合散亂的小微企業。
該市堅持“上大關小”工作方針,制訂了《禹州市露天礦山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實施方案》和《禹州市石灰巖礦山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政策、環保、生態等三個方面倒逼露天礦山企業重組整合、轉型發展和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石灰巖礦山由以前的379家整合為現在的40家,逐步建成了一批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綠色環保、安全規范、效益突出的開采加工優勢企業,露天礦山“小而多、多而散、散而亂”的落后局面得到較大改觀。

國泰建材辦公區
與此同時,該市以“嚴格執法,促進規范”為手段,嚴厲打擊違法開采行為,著力為綠色發展和生態修復營造良好環境。該市由市委政法委牽頭,組織法院、檢察、公安、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應急管理、交通運輸等單位成立聯合執法組,加大對盜采資源、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打擊力度。

平和建材辦公院一角
據統計,近3年來,該市暫扣非法采礦挖掘機等大型機械26臺,立案查處違法采礦行政案件256宗,查辦非法采礦刑事案件47宗,依法取締非法砂石加工窩點82處,收繳涉礦資金1.129億元,13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2人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各界依法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秩序日趨規范,為石灰巖礦山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禹州市盡管經過了多輪整合,礦山總體數量明顯下降,但砂石骨料礦山數量還偏多,不利于規?;a和生態環境保護。下一步,我們將以礦產資源規劃修編為契機,繼續加大礦產資源整合力度,爭取使禹州市砂石骨料礦山個數減少控制在10個以內。同時,持續推進‘三山’整治工作,加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力度,讓禹州的礦區因礦業開發而變得更美更亮!”黃河最后表示。